“只要想做,就能做好。”劉天國自信滿滿地向長江商報公益記者表示。
聲音洪亮,腰桿挺得筆直的劉天國是本地人,曾任佛坪縣栗子壩村的村干部。雖然已經離開崗位,但退休后的劉天國并未在家頤養天年,而是選擇繼續奮戰在鄉村振興的一線。
金秋時節,秦嶺細雨綿綿,一袋袋香菇正從菌袋中默默萌發,如今劉天國已經擁有新的身份——栗子壩村香菇產業園的技術管理。他說:“我不愛閑著,兒女都已經工作了,現在這樣的生活挺好!”
小小香菇撐起致富傘
一條金水河氣勢磅礴,以雄渾之姿由梁山西麓奔騰而下,穿過合陽全境。傳說,東漢光武帝劉秀當年被王蟒追趕至金水溝口的潛龍寺,人困馬乏,夢見一金甲大神以盔盛水獻上,飲后頓覺神清志爽,后稱此水為金水。
栗子壩村便坐落在金水河畔、秦嶺南麓。俗話說:“水隨山轉,山高水長,路隨水走,水長路遠。”或許正是因此,通往栗子壩村的山路格外蜿蜒崎嶇,也讓栗子壩村真正成為藏在大山深處的縣城。
不過,也正是由于地處深山,栗子壩村年均降水量達到1200毫米,又因為山地坡度緩和,多是黑砂土質,非常適合板栗生長,
1994年,栗子壩村開始探索板栗種植,起初嫁接板栗,如今已經形成一戶5到10畝的種植水平,全村200多戶一共有1500多畝。除此之外,還有靈山秀水之中的野生板栗。劉天國說,村里將這些資源分給老百姓,野生板栗共計有3000多畝。
“板栗長得好的時候,那可是很大的一筆收入。”劉天國十分感嘆,“打個比方,2012年那年板栗大豐收,如果一家里有三個勞力,每天上午去山上撿板栗,到了下午回來,每個人能撿80多斤。240斤板栗,能賣1000多元。這才僅僅是野生板栗,還有嫁接板栗,如果那一年板栗長得好,一個家庭半個月純收入都能達到一萬多元!”也是在2012年那年,栗子壩村整村板栗純收入有三四十萬元。
不過,板栗“靠天吃飯”,當氣候不好的時候,村民的收入也跟著“由晴轉陰”,也是從那時起,劉天國開始思考,什么樣的產業能帶動大家脫貧致富?
雖然村里還有山茱萸的種植,但這兩年因為氣候原因也不算賺錢。栗子壩村經過多番考察,2017年決定建立香菇產業園,國家也大力支持,給予財政支持300多萬元,如今村里建起了占地3000多畝的香菇產業園。
有了產業園,可村里沒人懂種植技術怎么辦?學!栗子壩村從村外請來技術人員,劉天國跟著學習技術,還去外面考察,學習成功范例,再回來教給栗子壩村民。
現在,60歲的劉天國早上6點半就到了香菇產業園,和前來干活的村民一起吃早飯,7點準時開始干活,每天工作約10小時。除此之外,香菇多了還要加班,因為當天的香菇必須當天采完,多的時候,一天能采摘200多筐。劉天國就守在園區里,和村民們一起干活,還要負責清點和技術指導。
帶動村民的“開路者”
“香菇種植是一門技術活,采菇也需要經驗和技術。什么樣的大小合適、如何分揀,都需要一定的熟練度。”正在園區工作的唐代俠告訴長江商報公益記者,她所掌握的采菇方法,都是劉天國手把手教給她的。
唐代俠的家人基本在外務工,2019年,她來到香菇產業園工作。產業園的工作不算忙,一個月干20來天。如果基地里不需要采菇、催菇,她自己還能在家里干其他的活。
“家里有兩畝地,平時會種一些玉米,今年收成還不錯。”雖然名字英氣滿溢,但唐代俠看起來十分靦腆,“除了種莊稼,平時主要還是來基地做事,我小女兒還在上學,也要人照顧。”
事實上,從投入上來看,種子、化肥、農藥都得計算入成本,后期拿出去賣,兩畝玉米也只能賺個兩三百元。不過,唐代俠的大孩子和丈夫都在外務工,家里一年的純收入已經能達到5萬元左右了。
唐代俠告訴長江商報公益記者,產業園沒有做起來之前,家里還養過雞、鴨、豬等,但當產業園成立后,一算賬,發現養殖業也沒那么掙錢了?,F在,她在產業園干活之余,還能在家照顧老人小孩。
“像她這樣的困難戶村里還有不少,”劉天國說,“根據當天活的多少,一天能拿60到80元不等,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婦女,香菇種植的體力要求不高,因此很適合他們。”
在栗子壩村村口的不遠處,立著一張大標牌,上書:修一條路、活一方經濟、富一方天地。長江商報公益記者來時,也是從這條路一路駛入,路面平坦開闊,劉天國介紹,這條路是2017年脫貧攻堅時拓寬的,也就是說,和香菇產業園同年啟動。
如今,在劉天國這樣的“開路者”的帶領下,栗子壩村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。從村干部到香菇產業園的技術管理,劉天國的身份雖轉變,但不變的是他對家鄉的摯愛、故土的熱忱。他是秦嶺的兒子,是栗子壩村的守望者。
(記者 盧姍)
Copyright© 2014-2020 公益頻道網(www.jtpd.com.cn) All rights reserved.
未經過本站允許,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.